在《山阳公载记》中,记录下了后来孙策给汉献帝的上表,其中有一句话“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意思是说他在17岁的时候丧父。孙策死于建安五年(200年),时年26岁,这样往前推算的话,他丧父的那一年就应该是九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191年)。
而《三国志集解》的作者卢弼则从另一个角度做了考证,因为在周瑜的传记中提到,建安三年(198)年的时候他24岁。而孙策和周瑜同龄,这证明在七年前孙策17岁丧父的时候,同样也是初平二年(191年)。两相印证之下,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就是毫无疑问的了,因此《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录都有错误。
另外我们可以捋一捋时间顺序,190年孙坚自长沙起兵,响应诸侯讨董。他一路北上,先杀荆州刺史王睿,后来又干掉了南阳太守张咨,然后屯兵鲁阳,与袁术联合。袁术表孙坚为讨虏将军、豫州刺史。同年冬,孙坚稍事休整,准备进攻董卓。
191年二月,孙坚率豫州军向梁东进发,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大败,孙坚差点被活捉;之后孙坚重振旗鼓,击败了胡珍和吕布斩杀华雄,董卓亲自迎战结果被孙坚击败。同年四月,董卓撤往长安,孙坚收复洛阳,平整了被董卓挖掘的帝陵,准备继续追击董卓。
191年四月,孙坚率军回到鲁阳,其实是因为袁绍举荐了一个叫周昂的人为豫州刺史,来抢孙坚的地盘,所以当时袁绍、袁术兄弟已经反目。孙坚、袁术合力赶走了周昂,然后两大军事联盟开始混战。公孙瓒进攻袁绍,陶谦进攻曹操,孙坚被派往荆州进攻袁术,然后不幸战死,一切都显得非常合理。
《三国志》、《后汉书》出错的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也完全采纳了裴松之的推论,把孙坚进攻刘表并战死的时间定在了公元191年。人言相传可能传错,史书可能记错。不过一张给皇帝的奏表出错率应该较低,而且儿子记错父亲的忌日也不太可能,所以孙策的奏表其实是最有利的证据。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间成书,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所以《后汉书》记载孙坚死于初平三年,大概率是采纳了《三国志》的说法。至于陈寿为何记载孙坚死于初平三年,个人猜测应该是孙坚死于初平二年冬天,等消息传出去的时候,有些延误所以就成了初平三年。
讨论这个看上去很无聊的问题,其实是致敬一下裴松之、司马光等等的史学家。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而且往往有的相互矛盾,总能根据蛛丝马迹,结合前后事件,做出最接近史事的判断,给我们如何读史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