瘕瀉
瘕瀉為中醫病名,屬泄瀉之一類,其特徵為排便不暢、後重窘迫、腹痛隱隱,並伴隨黏滯不淨之感。此症多因濕熱蘊結腸道,阻滯氣機,進一步化火,導致腑氣不通,二便不利。
病因病機
濕熱內蘊: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釀生濕熱,下注腸道,與氣血相搏,形成瘕滯。
氣滯火鬱: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使肝脾氣機不暢,鬱而化火,灼傷腸絡,加重濕熱膠結。
脾虛夾滯:素體脾虛,運化無力,濕濁內停,久則與熱相合,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臨床表現
主症:腹中隱痛,排便不暢,肛門墜脹(後重),便質黏滯或夾雜未消化物。
兼症:小便短赤、口苦黏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特點:症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與情緒或飲食誘因相關。
治法與方藥
清熱利濕,行氣導滯
方劑: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加減,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檳榔、木香調氣止痛,當歸、芍藥和血緩急。
若熱重者,加梔子、敗醬草;濕盛者,合平胃散化濕和中。
疏肝健脾,調和氣血
方劑:痛瀉要方(《丹溪心法》)合香連丸,白朮健脾,白芍柔肝,防風疏鬱,木香、黃連清熱行滯。
通因通用,瀉積導滯
若瘕結明顯,可暫用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以大黃、枳實通腑瀉熱,神麴、白朮消導健脾。
相關鑑別
大瘕洩:瘕瀉之重症,見《難經·五十七難》,屬「五泄」之一,症見裡急後重、便下膿血,類似現代醫學之痢疾或潰瘍性結腸炎。
飧泄:完穀不化,多因脾虛或風邪犯肝,與瘕瀉之濕熱膠結有別。
瘕瀉之治,重在辨明濕熱與氣滯孰輕孰重,兼顧調氣行血,使「通則不痛」。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張景岳均強調「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臨證需靈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