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瘕瀉」的意思

《中醫詞典》解釋「瘕瀉」的意思

瘕瀉

瘕瀉為中醫病名,屬泄瀉之一類,其特徵為排便不暢、後重窘迫、腹痛隱隱,並伴隨黏滯不淨之感。此症多因濕熱蘊結腸道,阻滯氣機,進一步化火,導致腑氣不通,二便不利。

病因病機

濕熱內蘊: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釀生濕熱,下注腸道,與氣血相搏,形成瘕滯。

氣滯火鬱: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使肝脾氣機不暢,鬱而化火,灼傷腸絡,加重濕熱膠結。

脾虛夾滯:素體脾虛,運化無力,濕濁內停,久則與熱相合,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臨床表現

主症:腹中隱痛,排便不暢,肛門墜脹(後重),便質黏滯或夾雜未消化物。

兼症:小便短赤、口苦黏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特點:症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與情緒或飲食誘因相關。

治法與方藥

清熱利濕,行氣導滯

方劑: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加減,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檳榔、木香調氣止痛,當歸、芍藥和血緩急。

若熱重者,加梔子、敗醬草;濕盛者,合平胃散化濕和中。

疏肝健脾,調和氣血

方劑:痛瀉要方(《丹溪心法》)合香連丸,白朮健脾,白芍柔肝,防風疏鬱,木香、黃連清熱行滯。

通因通用,瀉積導滯

若瘕結明顯,可暫用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以大黃、枳實通腑瀉熱,神麴、白朮消導健脾。

相關鑑別

大瘕洩:瘕瀉之重症,見《難經·五十七難》,屬「五泄」之一,症見裡急後重、便下膿血,類似現代醫學之痢疾或潰瘍性結腸炎。

飧泄:完穀不化,多因脾虛或風邪犯肝,與瘕瀉之濕熱膠結有別。

瘕瀉之治,重在辨明濕熱與氣滯孰輕孰重,兼顧調氣行血,使「通則不痛」。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張景岳均強調「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臨證需靈活化裁。

相关文章

Python 各种读取保存tif,tiff,png,jpg,mat等格式图像方法大集合
科学活动:《沉与浮》
365bet怎么提款

科学活动:《沉与浮》

📅 07-02 👁️ 2116
淘宝的极速退款在哪里领?极速退款退到哪里?
365bet怎么提款

淘宝的极速退款在哪里领?极速退款退到哪里?

📅 07-02 👁️ 9336
插翅虎M11
365bet怎么提款

插翅虎M11

📅 06-30 👁️ 7524
再见巴西?再见世界杯?五星巴西辉煌落幕,网友:已22年无冠军
植树造林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65bet怎么提款

植树造林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 06-29 👁️ 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