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更需战略引航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已近50%,我国企业正从以往资产被收购方的角色逐渐变成资产收购方。企业“走出去”的话题虽然不再新鲜,但如何将“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好,仍然是业内的关注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北京国际商会“专业化服务助力北京企业国际化发展”主题沙龙日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多年实践经验表明,“走出去”战略还需进一步清晰化、规范化,以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专业化操盘。于企业自身而言,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更需稳扎稳打,切忌好大喜功。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到3172.1亿美元。中国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已从2003年的28亿美元,增长至如今的逾68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年均增速为49.9%。

在转变“走出去”方式的同时,中国企业的更多“苦楚”开始显现。在本次北京国际商会沙龙上,有着多年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经验的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学兵向记者坦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个新鲜事物。“1/3的企业赔钱、1/3的不挣钱,能够盈利的也只有1/3。”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苗迎春总结说,事实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投资收益与目前最大的国际投资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企业海外资产的盈利水平较低,亏损情况较多。2008年,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活跃,流量较上年增长7.4倍,当期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较上年却下降了19.2%;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亿美元,而美国则为2480亿美元。研究显示,半数以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无法达到增值底线。

如苗迎春所言,海外经济利益已经上升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之一。企业“走出去”亟需一套更加清晰与全面的战略体系。这既需要规则的制定、人才的储备,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战略体系有待更为清晰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还需真正提升至“战略高度”。张学兵向记者介绍说,虽然“战略”一词一直被唱高,但在实践层面,还有不少功课要补。

问题的落脚点首先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张学兵指出,熟知投资对象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根本。但事实表明,企业虽对此方面有所涉猎,但其实操过程仍然缺乏专业性。没有一个清晰的人才战略做强大的支持,企业只能误打误撞,自然会白交不少学费。“一些央企在政局动荡的利比亚、埃及陷入被动就是例证,虽然目前已有补救措施,但仍难免有亡羊补牢之嫌。”据张学兵了解,因当地资源丰富,目前不少中国企业有意到蒙古国投资建厂。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与蒙古国之间具有地缘优势,企业赴蒙投资的交通成本相对较低,但蒙古国的赋税环境和劳工保护的情形相对严格,企业还需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做好相关调研工作。“而缺少调研,正是不少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仍显零碎,还需更多章法与规则的保驾护航。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孟海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前期的市场调研非常关键。在海外,企业可更多借助投资中介机构的职能,以有效地获取更为准确、对称的信息。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对规范的第三方服务体系,相关企业似乎也更愿意绕开中介,“单打独斗”。

此外,在推广成功案例方面,我们不妨汲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孟海东说,德国有关部门会定期组织有着成功“走出去”经验的企业走访全国各地,推介自身的成功经验,以此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

商协会功能仍须再加强

建立更为清晰的海外投资战略,政府服务职能仍然是其中的关键一环。2009年4月,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该指南系我驻外使馆经商参处、商务部研究院、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和国内有关专家共同编写,内容覆盖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特点,《指南》不仅客观反映了所在国(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重点介绍了所在国(地区)与投资合作有关的基本信息,指出了我国企业在所在国家(地区)开展业务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企业以必要提示和建议,力求更好地帮助企业“走出去”。

就此,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梁桂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指南》每年都会更新一次,今年,欧盟也列入《指南》名单之中。到明年,列入《指南》名录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将扩展至165个。

同时,各商、协会在促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将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北京贸促会、北京国际商会会长熊九玲强调,为更好地协助企业“走出去”,国际商会的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强化。熊九玲指出,首先,须进一步明确商会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期帮助更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集聚战略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还应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并建立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相吻合的国际商务服务平台。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地拓展新的业务领域,继续坚持以外贸、外资企业为服务重点,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创新服务方式,及时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积极开拓有市场价值的服务项目,深度参与各类经贸活动,积极实现商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加此次北京国际商会沙龙的还有不少海外投资促进机构,如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澳大利亚商会北京分会、德国工商总会等,据记者了解,他们的服务功能也在进一步优化。就在不久前,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的有关官员、经济学家来华组织投资推介活动。他们指出,中国企业赴澳投资还应开辟大宗商品之外的新路径,促进中小企业合作将是中澳经济往来的新亮点。

德国工商总会市场部副总监王立鹏也向记者表示,德国方面对华引资推介活动的密集度也在增加。